而这种情况最严重的的地区,是河南。 理论上讲,河南是明朝的腹心地区,这里是中国农业、手工业甚至商业的起源地,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里也有极为广袤的耕地面积,并且生产了差不多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当然,同时存在的情况是,河南的人口也非常多。 但如果一切正常,那么河南的普通百姓们虽然不至于说多么富裕,但是应该也能保证自己有吃有喝不至于饿死。 但是,在这个时候,根本不存在“一切正常”——或者说,王朝时期下的“正常”,就是要饿死百姓,而在明朝如今,河南的情况又极其严重。 作为腹心之地,又有广袤耕地,明朝朝廷也觉得这个地方很好,因此,明朝朝廷在河南一个省份里面就分封了七个藩王……一个藩王就已经足够这个地方的普通百姓叫苦连天生不如死了,何况七个! 同时,河南和其他地方的豪强地主们也觉得河南这个地方好,因此,也在河南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 两相叠加的结果,就是河南的土地高度集中,基本上都到了少数人手里,而普通百姓们就背上了沉重大的负担——赋税,徭役,地租,以及其他各种巧立名目收钱,还有衣食无着饥寒交迫…… 这还是在之前。 而到了真正动乱起来的明朝末年,朝廷的赋税进一步加重,河南百姓的负担猛然增长;同时,作为腹心之地,这也代表河南堪称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因此,经常有军队调动经过河南、官员经过河南、差役经过河南……如此一来,对普通百姓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更大了。 再加上从未止歇过的严重天灾…… 当然,即便到了这般地步,明朝的官员们还是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坚持追逼钱粮,毫不放松。 “七个藩王,很多吗?”朱元璋有些疑惑。 他确实已经承认,日后大明内部的严重危机,有他设立的这个藩王制度的一份原因,也有他设立的其他宗室制度的一份原因——但是,承认归承认,想要让他顺顺当当非常愉快且认同地接受,那是不可能的。 况且,在最开始,他也是打心里不认为自己这样的藩王和宗室制度能够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他最开始真的觉得这么做负面影响很大的话,那他也不会设立相关制度了……虽然他确实想要让自己的儿孙们全都能有一份铁饭碗,吃穿不愁,富裕快活,但是江山当然更加重要。 或者说,因为老朱家有了江山,所以才能让老朱家的子孙们能够吃好喝好。 所以,保江山就是第一要务——如果朱元璋真的觉得这么做有损江山千秋万代,那他就不会这么做。 现在,虽然他知道了这么做的负面影响,但是他真的不觉得七个藩王能够把河南如何。 不过是七个藩王而已啊! 河南的面积那么大,耕地那么多,粮食产量那么高,人口也那么多,难道还支撑不起来七个藩王吗? 正因为河南的面积大、耕地多、人口多,所以河南的藩王数量才要多一点啊——藩王也不是随随便便封的,总也要看看这个地方的承载能力,一个人少地少的小地方,当然不可能支撑起多个藩王,有一个可能就了不得了。但是河南不一样! 这样的地方,七个藩王,难道真的很多吗? 不至于吧? 要是河南都撑不住七个藩王,那么其他地方就很可能更不能——那这样算下来,大明能够分封的藩王数量就要砍去许多…… 没错,虽然认识到了藩王制度和宗室的一些制度对大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朱元璋还没有完全放弃分封朱家子孙的想法。 老路当然不能走了,他又不是傻子;但是不能走老路,不等于完全不能分封藩王啊! 朱元璋现在想的是探索一条更合适的、更有效的、更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藩王分封制度。 所
第1121章 河南·食人(1 / 2)